北斗短报文与卫星通信,让应急通信更有底气
从电报、信件到北斗短报文、卫星通信,我国在应急领域不断有新的技术革命,包括北斗短报文、卫星通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无人机等,这些新的技术都让应急通信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更有底气。
以卫星通信与北斗短报文为例,这两项技术的应用,让我们在预防、救援、灾后重建等多方面都有了及时的应急响应。北斗海聊北斗短报文为核心的卫星应急通信系统便是如此,基于北斗、天通卫星应急通信,结合行业用户业务需求,通过北斗短报文终端或天通卫星电话,可以在森林防火、海上作业、野外工程施工等多个领域发挥作用。可见,现今的应急通信早已今非昔比,北斗短报文以及更完善的卫星通信的加入,给应急通信领域带来了更多的可能。
北斗短报文
北斗短报文的双向通信功能以及多级加密的通信渠道,让北斗短报文在不用环境下的应急通信应用中都有着关键的作用。
双向通信功能,指的是点对点的双向信息交互以及一点对多点的单向传递。双向通信功能在应急通信领域,可以保证在紧急时刻,可以让求救人和救援人双方都能清楚得悉实时的位置信息,对于及时的救援有着很大的帮助。
多级加密的通信渠道,这个功能指的是北斗短报文为了保障通信过程中的稳定状态,采用了多级加密的通信渠道,能够适应各类复杂的通信环境。该功能可以在灾区移动通讯中断,电力中断或移动通信无法覆盖的情况下,使用短消息进行通信,定位信息和遥感信息等,实现与现场人员的信息交互的可能。在搜索救援,维护管理,应急通讯等方面,显示其重要的应用价值。
目前,基于北斗短报文的通信服务已在船舶运输、公路交通、铁路运输、海上作业、渔业作业、森林火灾预防、环境管理监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覆盖部队、公安、海关等其他有特殊指挥调度要求的单位,产生显著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以森林防火、救灾减灾为例,北斗短报文应急通信技术服务的应用,不仅可以准确及时上报和共享灾情信息,还显著提高了救灾减灾的决策部署能力和反应能力。
更完善的卫星通信
近年来,航天科技和信息技术以及商业力量的推动下,全球卫星通信行业进入了以HTS和LEO星座为代表的卫星互联网发展阶段。卫星通信将人类活动从陆地向海洋和太空扩展,5G的应用也推动万物互联的实现。卫星通信在信息网络安全、航空海事通信、普遍服务、军事通信、应急指挥、空间频轨资源维护等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在卫星通信“爆红”之前,卫星通信其实也扎扎实实地发展了30多年,这其中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2000年),这个阶段的代表是铱星、全球星、泰利迪斯,当时这些企业发展卫星通信的目标是全面替代通信系统,然而由于市场定位不明,建设成本太高,研发周期过长等诸多原因,大多以失败告终。
第二阶段(2000年-2014年),熬过第一阶段的企业,例如新铱星、全球星,开始转变发展定位,从全面替代通信系统到发展成为地面系统的备份。历经了第一个阶段的发展之后,这些企业在投入成本、市场定位等方面有了明显的优化,也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力,但由于市场需求等因素,发展的规模依旧有限。
第三阶段(2014年至今),这个阶段诸如Starlink,OneWeb,鸿雁星座、虹云星座等多个项目开始在通信领域崭露头角,这个阶段的卫星通信,作为地面通信系统的无缝补充,被市场无限看好。
发展至今,卫星通信已然成为了应急通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急通信保障任务,往往处于偏远地区或海域,地面固定通信网络、公用移动通信网络均未实现覆盖或现场通信设施已损坏,执行任务的救援人员进入事发现场后,往往形成信息孤岛,队伍与指挥部间难以实现正常通信,救援队伍之间语音无法互通,视频内容无法向外传输。
这种情况下,满足偏远地区和海域通信只能通过卫星通信。卫星通信地面站利用通信卫星作为中继,不仅可以把有线网的功能延伸到野外,同时可以为事发现场的专网通信提供远程跨地域传输路由,实现语音、数据、图像的中转和传输功能,保障全时、全域和全天候通信畅通,这极大地提高了应急通信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