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短报文、天启、天通,哪个更适合推动卫星物联网发展?

  2021年7月19日,伴随着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天启星座15星成功进入预定轨道。至此,天启星座的在轨业务卫星达到14颗,标志着天启低轨物联网星座第一阶段正式组网完成,在国内率先组网提供数据运营。

 

 

 可以说,卫星物联网迎来了一次加速发展,甚至是爆发的发展阶段。除了刚刚提到的天启星座,实际上,我国还有北斗短报文、天通一号可以用于发展卫星物联网。那么就这三个星座而言,哪一个星座更适合推动卫星物联网发展呢?

 

  01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由于大部分物联网应用在实际场景的需求用不着实时通信以及高速率通信,在一些业务场景下只需要满足数据的采集以及传输即可,因此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独有的北斗短报文具备着充分的推动卫星物联网发展的潜力。以北斗海聊基于北斗短报文为核心的卫星物联网数据传输系统为例,依托北斗卫星系统,除了可以进行短报文收发,还可以实现部分数据传输。北斗海聊的北斗数据传输终端应用方案,依托北斗数据传输终端,可为政企单位妥善解决信号盲区的数据传输问题,让信号盲区智能化不再是一个口号。

 

 

  不论是从森林防火、气象数据传输、水文数据传输还是海洋浮标数据传输,北斗短报文都可以满足物联网终端以及物联网应用的业务需求。

 

  02 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可以为中国及周边、中东、非洲等相关地区,以及太平洋、印度洋大部分海域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稳定可靠的话音、短消息和数据等移动通信服务,提升我国卫星通信服务水平和应急通信保障能力。

 

 

  从天通一号卫星的在轨高度来看,天通一号要想在卫星物联网的应用发挥作用,需要对用户终端设备的发射功率以及天线尺寸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天通一号在卫星物联网的应用难以避免成本的难题。但是天通一号的全天候、全天时、稳定可靠的服务,让天通一号卫星星座在物联网应用的高端市场拥有发光发热的机会。

 

  03 天启物联网星座

  天启卫星物联网系统由星座、卫星地面站、卫星测控中心、天启运营支撑平台、天启物联网应用平台、卫星终端等组成,是一个完整的卫星物联网应用体系。日前完成的第一阶段组网建设,让天启星座实现了两个既定目标:

  ①星座的时间重返率达到1.5小时,即对地球中低纬度任意一个地点的信息采集能够做到1.5小时一次。

  ②天启物联网系统地面终端实现了“百毫瓦”低功耗的承诺。低功耗,意味着天线尺寸、功放尺寸、电源功率和尺寸都可以更小。进而,卫星和终端的整体尺寸、重量、价格也可以降低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

  与3.6万公里高度的天通一号及2.2万公里的北斗卫星相比,可以实现成本更低、功耗更低、尺寸更低的天启星座,似乎更加贴近物联网应用的规模化以及消费级市场。

 

 

  综合来看,天启星座在卫星物联网的应用发展中会比北斗卫星以及天通一号更加适合。但从整个卫星物联网发展来看,低轨卫星物联网与高轨卫星通信系统、北斗系统、低轨卫星互联网系统,将共同与地面5G等移动通信系统等实现网络融合和互补发展,更好地实现我国天地一体化信息系统的网络效应。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北斗短报文、卫星物联网相关的内容资讯,欢迎关注“北斗海聊”服务号

创建时间:2021-07-20 17:32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