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往的家园,由你我守护!

 
编者按
 

今年4月以来,一场亚洲象“断鼻家族”的大迁移受到国内国际的广泛关注。这群大象自2020年3月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子保护区出发至今,已经历时17个月了。2021年8月8日,经人工引导,14头北移亚洲象通过元江桥跨越元江干流,抵达元江南岸,回到了适宜它们的栖息地……这场轰轰烈烈的大迁移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作为旁观的各方,我们又看到了什么?曾经一路北上的象群,到底又想对人类说些什么?就让我们跟随迁移的象群,一同来探讨这些话题。

 

 

01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范本
 

张维麟 画

立足此次护象南返的经验成果,加强对生态的修复,对象群和村庄的防护、监测、预警,多举措缓解人象冲突显得更加迫切。只有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融汇到每个具体行动、每项细微工作中,在全社会凝聚起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共识和合力,才能更有力支撑人类文明在与自然共处中走向可持续的未来。

 

今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近一段时间,备受关注的北移亚洲象无疑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好诠释,也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动呈现。

 

作为追踪报道北移亚洲象群的记者,我与其他媒体记者一起,密切关注着北移亚洲象从结群出走、一路向北,到象群南归、回到适宜的栖息地。这段长达17个月的奇妙旅行展现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此次亚洲象群北移历时久、路程长。在采访中,我们深深体验到对于亚洲象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工作的复杂性和困难程度。亚洲象群长时间、大跨度的北移,对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来说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但各方面沉着应对,从中也探索出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做法,如所形成的国家指导、省级统筹、属地负责的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体系和“上下协同、前后衔接、专业有序”的工作机制,都为今后更加科学有效地保护和应急防范处置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了不惊扰象群,亚洲象途经地区庆祝传统节日时,不搞庆典,不点火祈福,转而通过张贴吉“象”标语、为人象和谐送祝福、绘出心中吉“象”、载歌载舞送吉“象”等方式表达对亚洲象的关爱;为确保亚洲象顺利折返,很多企业、工厂在亚洲象经过时,关灯停产,保持静默……亚洲象北迁、南返期间,这样感人的场景和生动事例不胜枚举。

 

在亚洲象迁徙的这趟旅程中,世界各国人民不仅看到憨态可掬的“萌象”,也看到了中国国土幅员辽阔、生态环境保护卓有成效、中国公众对象群友善包容……正因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造就了象群一路向北、复而南归的奇妙之旅,也让亚洲象们可以从容地寻找更为舒适的新家园。

 

科学处置、发动群众、全民护象,无论是前线指挥部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地监测守护、北移象群处置专家组的科学指导和技术支持、多地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专业“护象队”全程科学有序指导布防,还是各地群众和企业表现出的极大宽容和耐心,都是此次亚洲象北迁之后顺利南返的关键,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积极践行。

 

北移亚洲象群专家组成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主任陈飞说:“这是一场国内较为少见的野象远距离迁移活动,也是一幕较为少见的人象和谐相处场景,更是一次人与野生动物的友好对话,是我国探索解决‘人兽冲突’的新范本。对于亚洲象来说,没有比中国更安全的国家。”

 

“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是今年10月即将在昆明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的主题,也是人类对于美好未来的寄语。立足此次护象南返的经验成果,加强对生态的修复、对象群和村庄的防护、监测、预警,多举措缓解人象冲突显得更加迫切。只有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融汇到每个具体行动、每项细微工作中,在全社会凝聚起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共识和合力,才能更有力支撑人类文明在与自然共处中走向可持续的未来

 

 

02
用科技助力野生动物保护
 

布设在雨林中的红外相机

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让人类对亚洲象迁移线路预判、布控与投食等有了更加精准的认知,进行柔性干预,为缓解“人象冲突”作出积极贡献,也为其他“人兽冲突”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最近几个月,亚洲象群北移南归的事情备受关注。自今年4月以来,象群迁移100多天,迂回行进1300多公里,途经玉溪、红河、昆明3个州市8个县(市、区),留下了很多故事。这次亚洲象群北移南归,是一次保护之旅,也是一次科学之旅。

 

亚洲象作为体型庞大的陆生动物,其一路向北对人类的潜在威胁不容小觑。但从结果上看,“人象平安”,此次亚洲象群北移南归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被降至最低,这背后,科技的力量无处不在。多种追象神器近日也被公开。比如无人机,其搭载红外双光30倍变焦镜头,续航时间长、搜寻范围广,让指战员能在400米的高空,看到林子里是否有大象;比如红外夜视仪,通过对大象的红外辐射探测等手段,将大象的温度分布图像转换成可视图像;如公网集群对讲机,不会受到对讲距离的限制,可达到多人同时对话的效果;如天通卫星电话,其不受通信两点间任何自然灾害和人为事件的影响,也不受任何复杂地理条件的限制;如北斗海聊,可在无手机信号覆盖的区域与外界通讯……

 

亚洲象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与云南生物和生态安全息息相关。此次亚洲象群北移南归事件中,因为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让人类对亚洲象迁移线路预判、布控与投食等有了更加精准的认知,可以进行柔性干预技术,为缓解“人象冲突”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其他“人兽冲突”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这些技术的运用,有利于促进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机制的进步与完善,为保护好野生动物提供更加科学的样本。除了基础科学工具的运用,还可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手段,为建立统一的保护管理体系提供智力支撑,进一步强化监测预警、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体系建设。

 

这方面成功经验与成功案例也不少。2018年9月19日,阿里云发布了“肯尼亚野生动物智能保护项目”。借助物联网、云计算技术,构建了一个“动物可追踪、种群可分析、偷盗可预警、保护区可管理”的智能野生动物保护平台。这一项目为大象佩戴感应圈,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AI技术,借助野外红外线摄像设备,对大象的状态进行实时观测;这些技术也被用于识别非法盗猎分子与车辆,最终这一技术让猎盗大象的死亡率下降30%。这足以证明科技在野生动物保护上的积极价值。可以预见,面向未来,科技的力量将会覆盖得更加宽广。

 

当今社会是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科技不仅可以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改变野生动物的保护方式。象“往”人“让”,在这场人类与野生动物的对话中,我们不断探索、科学引导,取得积极成效。当人类用科技武装自己时,也应把技术合理地应用在野生动物保护领域。我们相信,在人类持续的努力与作为下,会有更多野生动物过上和谐共生的“象”往生活。

 

 

03
人象和谐背后的经济之变
 

(在云南亚洲象种源繁育及救助中心附近,两只亚洲象参加野化训练) 新华社记者 杨宗友 摄

全面脱贫后的云南美丽乡村随着大象的脚步逐一得到展现,村道平整、屋舍俨然、产业兴旺,象群所经之处的村民们接受采访,处处都透露出自信和大度,这折射出云南跨越发展中的经济之变、民生之变。

 

北移亚洲象群于8月8日跨过元江干流,进入适宜栖息地,标志着云南北移亚洲象群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工作取得决定性进展。关于亚洲象、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话题因此掀起了又一波高潮。在国内国际媒体报道中,全面脱贫后的云南美丽乡村随着大象的脚步一齐得到展现,村道平整、屋舍俨然、产业兴旺;象群所经之处的村民们接受采访,处处都透露出自信和大度,这折射出云南跨越发展中的经济之变、民生之变。

 

“小象像孩子一样,贪吃点没什么事儿。”在易门县十街乡,当地很多村民都这样说。有些村民担心大象吃不饱,还主动联系乡政府,捐出自己种植的玉米,希望大象们一路不缺吃喝,安全回家。还有的村民突发奇想:如果大象不愿南归,干脆就地把它们养起来……这些淳朴的话语透露出当地村民对大象浓浓的爱,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物质的丰富、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态观念的改变。

 

曾经,云南亚洲象种群数量仅为150头左右,这与人类为谋求发展,与象争地,造成其栖息地狭窄、零散直接相关。如今,人象争夺生存空间和生存资料的矛盾越来越小。玉溪村民们能说出这样的话,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有紧密的联系。

 

早在2017年,玉溪市9个贫困乡镇、198个贫困村就全部实现脱贫退出。事实上,不止玉溪,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以来,云南实现了跨越发展,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总量、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民生水平等取得了历史性突破。这些,是云南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底气,也为云南做好这些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然而,经济社会发展也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大象身躯庞大,又多是群居生活,需要的生活、活动空间比较大。一些交通、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会把大象的适宜栖息地割裂开来,大象在各块栖息地之间活动必须跨过割裂带,这样象群的生活区域就难以避免地跟人类的有所重叠,人象冲突也时有发生。此外,我们对于生态的保护、恢复也应考虑到大象的生活习性,不是只种树就能解决问题,而是要着重还原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丰富性,为大象提供适宜的生活空间和充足的食物。

 

在8月9日召开的“北移亚洲象群安全渡过元江”新闻发布会上,有新闻发言人将此次亚洲象群迁移形容为一次“科学之旅、探索之旅、保护之旅”。其实,这也是一次云南跨越发展的“展示之旅”,云南崭新形象的“塑造之旅”,“边疆、民族、山区、美丽”的云南正以积极、和谐的姿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04
共同营造亚洲象适宜栖息地
 

 

建立亚洲象国家公园,不仅让亚洲象的自然栖息地得以扩大和改善,减少大象进入到人类生产生活区域觅食和活动;而且,还能够通过自然地理格局、生态格局统筹等更高层面的系统规划布局,进一步做好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原真性保护。

 

近期,亚洲象北移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做好助迁工作的同时,国家林草局和云南省人民政府传出消息,将构建局省共建协作机制,高质量推动亚洲象国家公园创建,加快推进亚洲象国家公园创建前期各项基础性工作。

 

“亚洲象国家公园”,这是在很多致力于亚洲象保护的专家学者口中频频提到的一个词。关注此次亚洲象北移的报道不难发现,此次“断鼻家族”的北迁,虽然各路网友给出了“迷路说”“地磁暴说”“本能迁移说”“寻找栖息地”等众多假设和猜测,但学界都不同程度地关注到了亚洲象栖息地的变化问题。正因此,将更多属于亚洲象分布范围内的经济林地改造回自然森林,建设保护地之间的自然生态廊道,以恢复亚洲象的适宜栖息地,成为学界比较主流的呼声。

 

当前,亚洲象种群数量最多且较为集中的是占地总面积为24.25万公顷的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拥有北回归线上仅存的热带雨林,保护着756种野生动物,占全国的1/4,单是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就达109种。这里不仅保存着我国最大的野生亚洲象种群,还分布着印度野牛、印支虎、鼷鹿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是联合国“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圈”成员。值得注意的是,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不只是保护亚洲象,它保护的是我们稀缺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按照学界专家的观点,热带雨林也并非亚洲象最好的栖息地。一方面,热带雨林的森林郁闭度比较高,林下可供亚洲象食用的食物相对会比较少;另一方面,影响亚洲象行为的一大要素是,植被类型变化导致的栖息地改变。也就是说,当人类的生产生活使得亚洲象栖息地逐渐退化和破碎化之后,当保护区外农田中那些好吃的玉米、水稻和番木瓜代替了口味欠佳的芭蕉叶、竹叶之后,亚洲象食性的改变也倒逼它们向人类居住地不断移动的现实……

 

建立亚洲象国家公园,不仅让亚洲象的自然栖息地得以扩大和改善,减少大象进入到人类生产生活区域觅食和活动,对于缓解人象冲突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而且,还能够通过自然地理格局、生态格局统筹等更高层面的系统规划布局,进一步做好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原真性保护,从而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从物种途径向生态系统途径的转变,增强保护地的保护成效。

 

当前,我国已经有东北虎豹、祁连山、大熊猫、三江源、武夷山、神农架、普达措等10处涉及12个省、总面积超过22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一路推行下来,虽成效明显,但保护与发展的这对矛盾依然突出。我们在探索建设国家公园的这项巨大挑战面前,除了做好学术层面的调查研究及创建前期各项基础性工作之外,还应当仔细深入地探索试点区内的生态补偿机制、利益分享机制、防护体系和权责体系等,让大象与人、人与自然都能够找到彼此和谐相处的平衡点。

 

若是这对矛盾能够妥善解决,不仅对于国家公园的建设与推进,对于亚洲象保护事业的长远未来,对于我国西南生态屏障的筑牢与守护,都是大有裨益的,亦是全人类的福祉。

 

 

来源:云南发布,原文标题《一起守护“象”往的家园》

撰文:胡晓蓉 龙敏飞 余国鹏 刘薇薇

编辑:李楠

创建时间:2021-09-15 17:08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