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保护,北斗短报文等技术让我们走得更远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野生动物作为大自然的产物,近年来我国在野生动物保护的这条路上,借助北斗短报文、无人机、红外相机等技术真正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实际上,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一直都在进行中。

 

近年来诸如滇金丝猴、长臂猿、亚洲象、绿孔雀、黑颈鹤、中国大鲵等物种研究保护,均取得重要成果。以今年浩浩荡荡的亚洲象“断鼻家族”大迁移为例,通过无人机、红外、短报文等技术,在象群迁移路线的预判、缓解人象冲突、布控和投食等方面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本次象群的迁移、追踪、保护工作里面,背后的科技力量无处不在:

  • 公网集群对讲机:在信号覆盖的范围内,群通信组网方式便捷、灵活,非常适用于应急现场指挥专网应用。

  • 天通卫星电话:通信覆盖面达,不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时间限制。

  • 北斗短报文:以北斗海聊为例,基于北斗卫星短报文双向通信系统,可以在无手机信号或网络覆盖,例如高山,丛林,沙漠,海洋等多个区域保障与外界的有效通信;

  • 红外夜视仪:通过对大象的红外辐射探测等手段,将大象的温度分布图像转换成可视图像。

  • 无人机:配合无人机搭载的红外双光30倍变焦镜头,加上续航时间长、搜寻范围广等功能优势,有效帮助指挥中心、指战员在400米的高空清楚看到林子里是否有大象。

 

 

不难看出,野生动物保护的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通过多种科学技术的配合,可以进一步完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机制和具体内容。此外,结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手段,还能进一步强化监测预警、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体系建设。

 

这些技术手段的融合应用,就是我们能在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路上走得更远的深层原因。

 

 

从野生动物活动领域追踪监测、迁地保护、行为特征监控到针对性的各种行为与保护的系列研究,北斗短报文、遥感监测、无人机等技术的加入,为我们的监测、预警体系和一系列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和决策支撑。

 

在技术的层面以外,各类的政策也为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保驾护航。日前举行的《“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新闻发布会上,便明确提出了三项举措推进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其中一项措施就是关于构建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监测评估体系,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的监测体系,可以更好地从源头上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当前,我国已经有东北虎豹、祁连山、大熊猫、三江源、武夷山、神农架、普达措等10处涉及12个省、总面积超过22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虽然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依旧突出,但是在各类技术的融合创新应用以及政策保驾护航下,相信可以在野生动物保护的路上,真正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特色。

创建时间:2021-09-16 11:35
浏览量:0